【漢翔國學閱讀】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始于傳統(tǒng)經典的滋養(yǎng)。
116 2017-05-26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展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沒有真正的教育;
湯因比說“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
周易: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國學大師南懷謹:“為什么要推動兒童讀經運動?這首先基于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出現(xiàn)斷層的深刻危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ā段膮R報》2006、10、19)
臺灣詩人余光中:“國學是一座山,我等不過是蚍蜉而已”“漢語承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其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本源。漢語生動、傳神、形象、富有樂感和神韻,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它高度成熟,重復資訊甚少,文字有涯,卻可以遣詞無限,我啊,可算是一輩子鼓搗外文,比較了一生,還是說一句:中文最美!中文最善1(《新民周刊》2008、2、6)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往往始于傳統(tǒng)經典的滋養(yǎng)。閱讀之于生命,人們習慣將國學經典比喻為母乳。母乳的價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試想,當《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了然于心,熟能稱誦,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就與你的生命相伴了。有圣賢藏于心,篤于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
宋代的張載說:國學閱讀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大國,但最根本的,中國還是一個文化大國。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葉茂,如此簡單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好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大眾在面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時,已經明白了人文精神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袁行霈說:“有人曾問國學究竟有什么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投資賺錢。但國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凝聚力,協(xié)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能夠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于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人文無用之大用,也是國學無用之大用?!?/p>
(見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立并舉辦首次國學研究論壇紀要〈中國青年報〉2008、7、13)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