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應試教育遭遇“私人定制” 應該慶幸
301 2017-04-21
臨近寒假,學霸揚眉吐氣,學渣如釋重負。但在應試教育的語境下,這只是暫時的狀態(tài)。漫長的假期恐怕由不得老少學生們自由自在—補習班、特長班等都溜溜兒在候著呢。沒有“?二代”的身份標簽,我們注定要和“標準答案”一生相隨—哪怕我們一邊背誦著標準答案,一邊背叛著標準答案。
生活中總會有堂吉珂德拿著長矛獨自挑戰(zhàn)思維定式:“請說出你六位親人的生日,包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并不是在做家庭成員調查登記,而是一道高中的入學面試題。就是這一道看似簡單卻出乎意料的題目,令200余名前來報考的初三學生張口無言,近九成學生答不出來;126名學生126道試題。18日,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管理學院劉一書老師為2011級人力資源專業(yè)的126名學生各出了一道“專屬”考題,一人一個樣兒,堵死了學生作弊的念想。
這些“題”偏么!習慣了選擇、判斷、完形填空等考核形式的我們,果然不知所措。不錯,每一道題都可以說是“私人定制”,只不過我們有時候真的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自己至親至愛的人。在一般人看來,高中入學面試應該以成績?yōu)橹?是卷面考試的繼續(x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質量,才符合學校和學生的利益。而大學考試,也應該是“公平”的千人一面,不然,我們既有的評價體系就失去了話語權。一旦“私人定制”,就等于拿個人前途去對抗體制。
的確,無論對于學校還是學生,升學率和就業(yè)率都是無法繞開甚至是少有重要的話題。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哪所學校和哪位老師忽視了這些,就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對于學生,則是失去到名校上學的機會,對于學校,就是失去好口碑,失去社會認同,從而更終失去生源、失去政績。于是,我們的教育慢慢變成了來料加工的流水線。加工出來的品相,取決于社會大訂單,而“高大上”的所謂“私人定制”,完全被一般化的評價體系所左右,喪失了自我。
孔子授徒,因材施教。我們或許不敢要求我們的教育產業(yè)如此細致,但社會評價體系必須轉變思路。一個工具性人才只能錦上添花,而一個開拓性的人才卻能另辟蹊徑。當下中國,不缺工具,獨缺創(chuàng)新。但沒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創(chuàng)新談何容易。而健全的人格是開拓性創(chuàng)新的前提。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的生日,看起來邊邊角角,其實關乎一個健全的人格。當我們連更親的人都漠視的時候,我們還會在乎什么?教育不是“六親不認”,以親人生日作為考題是一次提醒,它告訴家長和孩子,智商重要但情商一樣重要,即使做不到拋開唯成績觀,但家長總可以鼓勵孩子適當丟開課本,花點時間與親人進行情感交流。
如果說,這道考題考的是學生,也同時向家長發(fā)出了倡議,教會孩子記住長輩的生日,讓他們帶著感恩成長,是大人的責任。同樣的,一人一考題,并非老師不信任學生,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方向,“一勺燴”的教育到更后還要分餐制,才可能激發(fā)出學生潛力,不止于單純成為一個“工具”。
當應試教育遭遇“私人定制”,我們應該慶幸,而不是抱怨。這年頭,肯對你負責的真心不多。別人的政績、升遷、獎金等或許左右了你的一生。珍惜每一次“刁難”吧,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有在一次一次的“私人定制”中經歷,才會找到自己的路。“標準答案”只不過是我們曾經背誦過的……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