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模式真的過時了?
2162 2017-03-29
中國老師帶領的英國“試驗班”以考試平均分約10分的優(yōu)勢獲勝,這一結果為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罚ㄒ韵潞喎Q“《中式學校》”)畫上了句號。在節(jié)目的設定中,中式教育似乎贏了;但在現實中,這個節(jié)目引發(fā)的關于中西方教育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還在持續(xù)發(fā)酵,難分勝負。
當然,這樣的比較很難有明確的結論,但這場大討論至少讓我們對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有了更全面和客觀的認識,對于中國教育未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方向或許有所啟示。
焦點一: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有時候是“過”了?
“應試”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關鍵詞,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這樣認為。
為了“應試”,中式教育強調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本標準化,教師專業(yè)化,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強控制。
夏谷鳴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的中英教育沙龍上說:“有個德國學生到我們學校交流,發(fā)現我們的學生會說七七四十九,他當時很驚訝地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夏谷鳴講到這兒時,現場觀眾哄笑起來。
沒有人否認掌握基本知識對孩子多有裨益,但參加中英教育沙龍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和學者普遍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未必過時,但有時候是“過”了。
《中式學?!防镏袊蠋煵捎谩耙谎蕴谩焙汀皾M堂灌”的授課方式,系統(tǒng)性強,進度快,但同時也被中外教育界人士詬病。作為一線教師,北京101中學副校長熊永昌有點“抱不平”,他說:“我們現在也不那樣上課?。 ?/p>
除了授課模式,中式教育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遭到了質疑。片中英語老師李愛云一臉嚴肅地說,“別說話,聽我說”,“不要問問題” ,給人留下中國老師對學生“高壓”的印象。對此,熊永昌解釋道,老師可能是想表達“別說廢話”的意思,熊老師自己的課堂實際上也很重視互動。
對于熊永昌的“抱不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的說法是:中國絕大多數學校還達不到你們學校的水平。
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曾重金請來外國老師給中國學生授課。他說,中國學生也不習慣,反映外國老師比較“水”,因為他們并沒有BBC紀錄片中數學老師鄒海連那樣“成體系”。
“有一天我把一個外國老師叫到辦公室談話,說學生反映他講課不系統(tǒng)。他很詫異地問我,‘為什么講課要成體系?課本已經非常成系統(tǒng)了,我要做的就是輔助孩子們學習。’” 夏谷鳴說,他突然明白了,有時候孩子的成長要靠“自學”。
《中式學?!返膶W術顧問闞茜也認為,中國整體的教育模式正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逐步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
在BBC準備讓英式教育向中式教育取經時,英國《衛(wèi)報》評論援引學者趙勇的觀點稱:中國人正涌向相反方向。該評論文章說,他們想知道為什么他們的學生或許很擅長死記硬背但后勁不足。中國家長渴望在中國建立英式私立學校。中國學生塞滿了美國和英國大學。他們可以看到,在充滿活力的經濟和極其開放的社會里,被迫的、機械競爭的教育從長遠來看無法帶來創(chuàng)造力或幸福。
“世界教育的趨勢是中國在向西走,從紀律走向民主、灌輸走向討論;西方在向東走,注重紀律與評價?!毙陆逃龑嶒灠l(fā)起人朱永新在看完這個節(jié)目后評論道。
朱永新認為,衡量教育水平的首要標準是看教師與學生能否擁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在博客中寫道:所謂幸福,就是讓師生雙方都能享受課堂、帶來的智慧挑戰(zhàn),享受學校生活帶來的不斷成長。所謂完整,就是師生雙方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自己,不斷成就自己,能把個性培育為特色,成為更好的自己。為此,學校就應該成為一個匯聚偉大事物的中心,不能夠首先關注分數,關注考試,關注文化課程,而應該更關注心靈的成長,關注個性的舒展,并為之提供更豐富多元、更生動有趣、更透徹深邃的課程體系。
談到幸福的教育生活,有人用美國的瑟谷學校舉例。歐美國家中不乏有以“做著自然而然之事”聞名的學校,比如瑟谷學校。他們根本沒有固定的課程,學生完全自由掌握自己的時間和學業(yè),學校完全尊重個人的興趣和發(fā)展需求。然而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講,社會學者房莉杰認為,評價教育體制,還要看它的可復制性,看它是否可以推廣到全社會去。
專門研究中英比較的學者王璐認為,在中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考試選拔是實現社會流動的有效通道。近些年中國也在不斷進行高考改革,希望可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機制。
知名教育學家顧明遠認為,中國人“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做官”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討論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否過時的同時,國人也該思考,我們傳統(tǒng)教育的價值觀是否過時了。
焦點二:中國人向往的快樂教育是西方的主流嗎?
備受考試和競爭折磨的中國學生和家長都向往快樂輕松的“素質教育”,而在一些介紹國外教育模式的文章里,西方的“素質教育”就是“快樂輕松”的代名詞。
但其實在英國,“素質教育”涵蓋著“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這兩種特征迥異的教育方式,分別出現在像BBC節(jié)目中博航特中學一樣的公立學校,和英國威廉王子等貴族就讀的伊頓公學一樣的私立學校。
在英國,有約6.5%的學生在私立學校讀書,某留學中介機構表示,英國私立中學每年的學雜費約40萬元人民幣。其余絕大多數英國學生在公立中學讀書,免費。
伊頓公學是英國更知名的私立中學,其前教務長奧利弗?克萊默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英國卓越大學約50%的生源都是來自于私立學校的學生。
從學生人數上看,“大眾教育”占英國的主流;但是從教學質量上看,“精英教育”才是當之無愧的“主流”。
奧利弗?克萊默表示,多數私立中學除了重視基礎學科,還有許多課外活動,像戲劇、音樂、藝術、體育等。如果想進入卓絕的私立中學讀書,孩子從6歲就要開始準備了。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陳志文就此紀錄片撰文時說,伊頓公學不僅有著嚴苛的清規(guī)戒律,還有禁足、體罰等懲戒手段。在中學6年,絕大部分人需提前學完中學課程,進入難度更高的大學課程學習;大部分學生一年四季只能穿黑白兩色的校服;少部分能穿灰色褲子、紫色馬甲,佩戴徽章的則是獲得了不同榮譽的學生,因為學校希望把他們與普通學生區(qū)別開來。
但英國絕大多數學生都無法接觸到這樣的教育,約93.5%的英國中學生都沐浴在“快樂教育”的理念中。
“快樂教育”的概念更早源于英國人赫伯特?斯賓塞,它的內涵是:教育者強調快樂不是教師示范出來的,而是學生心理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被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所“喚醒”,強調一種“享受學習”的過程。這也是中國人想象中的西方的“快樂教育”。
英國公立學校實際實行的“快樂教育”,在《中式學校》里表現為學生的自由散漫、嬉笑怒罵,在某些時刻,他們確實快樂,但恐怕這不是中國人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
關于“快樂教育”,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儲殷寫道: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更低標準公共產品。
焦點三:哪種教育有利于實現社會流動?
王璐說,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是全球各個國家都面臨的兩大問題。
《中式學校》探討的是教育質量問題,但在這背后,人們不能不聯想到教育公平。
英國學生自進入公立學?;蛘咚搅W校起,就被自動分了等級。前伊頓公學教務長奧利弗?克萊默對媒體表示,在BBC紀錄片所呈現的這類公立學校里,學習壓力小,學生被名校錄取的概率小得多。若干年后,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
不過,社會學者房莉杰認為,英國雖然存在“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存在社會結構固化、社會流動停滯的傾向,比如白領的孩子還是白領,藍領的孩子還是藍領,但是其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不能簡單歸咎于教育不平等。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體制從原則上不分階層,不分身份,不分貴賤。實際上是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類似英國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然而精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可能人人都是精英。除了個人的因素之外,教育起點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教育層次分化的因素。中國教育向西方學習了很多,學區(qū)房的概念也是從美國引進的。家長出不起巨資買學區(qū)房,孩子往往就無法進入好學校就學。
在起點不同的基礎上,王璐認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統(tǒng)一的選拔制度是相對公平的,至少更有利于實現社會流動,保持社會穩(wěn)定。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